新闻资讯
查看更多
王培权:越深入本土, 越可能与世界对话
4月11日,《中国摄影报》16版、2版刊出我市摄影家、第十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王培权获奖作品《生活在瓯江两岸的人们》及访谈文章《越深入本土, 越可能与世界对话》,现将图文转载如下:


作品《生活在瓯江两岸的人们》
摄影并文 / 王培权
瓯江是我家乡的母亲河,它蜿蜒八百里,两岸山川秀丽、风光旖旎,呈现出一幅万山滴翠、鱼翔浅底的最美生态画卷。瓯江流域覆盖丽水九县市区,养育了浙西南一方勤劳质朴、纯真豁达的子民。我所拍摄的这些影像人物,撷取于近20年来我在瓯江流域的行走记录。
摄影既是我观看世界的方式,也是我表达情感的方式。在我的摄影创作经历中,人是最重要的情感投射对象。我关注家乡百姓的四季生活、生产劳作,了解他们的精神追求、快乐烦恼,影像成为我和他们之间的情感纽带。我用相机记录下瓯江两岸人民的生活片段和精神面貌,无论男女老幼、身份职业、社会阶层,通过相机的凝视和定格,勾画出他们的生活图谱和精神画像。
在对影像语言的控制上,我更倾向于以含蓄内敛的方式去表现人物状态——去除经验范式化的表达,不过度强调视觉张力,隐去刻意而为之的技术痕迹,以生活“再熟悉化”的悄然直抵现实中的那个“真实”,让图片传递的感知意义和现实意义交织为一体。我想,这也是对“此处无声胜有声”的一种艺术解释。

撑船渡河的村民,2009年,丽水莲都

在河边游玩的女子,2023年,丽水松阳

行走在廊桥里的村民,2010年,丽水龙泉

小镇里行走的妇女,2010年,丽水缙云

两个转呼啦圈的小孩,2005年,丽水莲都

坐在村口聊天的老人,2009年,丽水景宁

头戴气球帽的村民,2023年,丽水缙云

正在织毛衣的戏班演员,2016年,丽水缙云

在房间休息交流的戏班演员,2010年,丽水庆元

穿着蓑衣干活的农民,2008年,丽水缙云

在街头修剪树枝的工人,2022年,丽水市区
访谈文章
王培权:越深入本土, 越可能与世界对话
问 / 方妍 答 / 王培权
第十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奖者王培权的摄影生涯始于20世纪90年代,30多年来,他持续不断地将目光投向自己的家乡——浙江丽水。小城故事多,他善于捕捉平凡中的温度——家乡的山川河流、市井街巷的烟火气、乡村田野的质朴面孔,都在他的影像中凝结成耐人寻味的瞬间。在摄影创作之外,他更以务实的态度投身于丽水摄影节、世界摄影人大会等的策划与推动,致力于让一座城与一群摄影师双向奔赴。从展览统筹到学术交流,从扶持新人到促进跨界合作,他始终以低调而专注的姿态,为摄影行业搭建展示与对话的平台。在与本报记者方妍的对话中,王培权的言谈话语表露出的是相信摄影的力量在于真实与共情,而他的工作,正是让更多人的镜头找到方向,让更多故事被看见。
问:从《丽水老街》《中国廊桥》,到《人造美景》《相·像》等作品,您的创作方向是多面向、多样化的,是什么让您锚定了这些主题?针对不同专题,您拍摄过程中的着力点是什么?
答:我的创作题材涉猎广泛,但核心始终离不开一点:对生活现实的感知、自我思想的情感投射。早期《丽水老街》《中国廊桥》的拍摄,源于对传统文化和地域面貌特征面临消逝的紧迫感——现代文明的冲击、传统生活方式的式微,让我意识到必须通过系统性影像为时代存证。而《人造美景》《相·像》等系列则转向对影像语言本身的探索。前者通过垃圾与自然景观的并置,质疑“美”的既定标准;后者则以极简画面挖掘平凡事物的多义性。此时的着力点在于“意义的解构与重构”,强调主观凝视对现实的转化能力,以及影像如何成为哲学思考的容器。但是,无论题材怎么改变,我最终都希望能通过镜头去传递真挚的情感和人文关怀,同时探索摄影自身的可能性和这一特定媒介的表达维度。
问:您认为拍摄一个专题最难的是什么?怎样才能把握深度、厚度和广度?
答:拍摄专题需要深入理解题材的精神内核,同时要有自己的情感投入,需要有长期的关注、切身的体会、持续的思考,要避免流于表面形式和题材同质化,这也许是最难的。具体地说,要保持艺术的初心和发自个体内心的情感,同时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突破。对于纪实专题,要与拍摄对象建立主客相融的关系,捕捉到他们真实自然的状态和深层的情感,而非仅仅是“闯入者”的视角。对于观念性专题,难点则在于如何将抽象的思考有效地转化为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视觉语言。
把握深度、厚度、广度是相互关联的。深度来源于研究和思考的深入,厚度来自时间和实践的积累。我拍摄廊桥、记录乡土生活,都是跨越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持续性工作。只有这种长期关注、深入观察、与拍摄对象共情,才能让作品沉淀下来,形成历史感和生活质感。广度体现在视野的开阔和联系的建立,一方面是物理空间的广度,现实的精彩浩瀚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我长期坚持走访丽水本土各个县域、各个乡镇农村,以获得接地气且丰富鲜活的影像;另一方面是认识上的广度,要能将具体的主题置于更宏大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去考量,看到个体与时代、局部与整体的联系。同时,也要有开放的心态,借鉴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方法。
问:您的创作跨越了纪实和艺术摄影领域,对您来说,二者有何共通之处?
答:纪实与艺术摄影于我而言,是同一根系的两条枝蔓。纪实强调“在场”,艺术追求“转化”,但二者皆需直面现实的真诚。因此,如果说什么是摄影创作“第一”重要的东西,我认为就是“真诚”。无论是对拍摄对象的真诚,对所处现实的真诚,还是对自己内心情感和思考的真诚。在此基础上,是用摄影去反映历史和当下。摄影作为一种与现实联系最紧密的艺术形式,它有责任也有能力去记录时代、书写生活、传递思考,这或许就是它最根本的价值所在。
问:如果让您给自己的创作打一个标签,会是什么?可以用“本土”来定义吗?
答:我的绝大部分创作都围绕丽水这片土地展开。30多年来,丽水依然是那个给我无限灵感,启蒙我寻找真谛的家。如果一定要给自己的创作打一个标签,用“本土”来定义我的创作是恰当的。这不仅仅是指地理概念上的“丽水”,更是精神上的“丽水”,这是思想和情感的立场,同时也是方法。它意味着要深入现场、长期观察,与土地和人民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并从这片土壤中挖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和思考。我坚信,越是深入本土,越能触及真实的人性,也越有可能与更广阔的世界对话。
问:您不只是摄影家,还是丽水摄影节、世界摄影大会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之一。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接触有影响力的策展人、阅读无数照片,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您对摄影的认识、观念和拍摄的面向吗?
答:在丽水摄影节、世界摄影人大会的组织策划中,我能够大量接触国内外优秀策展人和优秀摄影作品,接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流派风格的作品和策展理念,这很大程度地拓宽了我对摄影可能性和边界的认知,也让我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式,思考摄影在当代语境下的更多表达方式。策展工作要求我不仅要看照片本身,还要理解作品背后的观念、语境以及摄影师的创作逻辑。这促使我更深入地思考“影像如何产生意义”“展览如何构建叙事”等问题,也反过来审视自己的创作。看到更多高水平的作品和展览,无形中也提高了我对自己创作的要求。
早年,通过策划和参与摄影节,接触到了不同的摄影艺术类型,同时参与策展实践,我看到了摄影从“记录”到“提问”、从“思想表达”到“介入社会”的多重功能。这也是我后来尝试不同类型更具主观表达和观念探讨的一个潜在创作动因。一个优秀的展览策划还应该考虑如何运用空间、媒介来重构作品意义,这也让我思考自己作品在展览呈现上的更多可能性,而不仅仅是“挂在墙上”。
问:您在策展方面有怎样的洞见?在选择、编辑摄影师和他们的作品时,更看重什么?放眼摄影的未来,丽水摄影节、世界摄影人大会等丽水摄影“多重宇宙”能提供何种答案?
答:当代策展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策展人需要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和开阔的视野,能将展览置于恰当的文化、社会和艺术史语境中去考量。实战经验也重要,特别是对展览空间的理解和运用,好的策展是让作品与空间产生对话,甚至融为一体。此外,策展人还需要具备资源整合能力,包括摄影师资源、推广资源等,并对摄影师和作品负责。但最重要的是,策展人需要提出有价值的议题,并有效地组织视觉元素来阐述和深化这个议题。在选择和编辑摄影师及其作品时,作品本身的质量和独特性是基础,摄影师的创作理念和持续性也很重要,一个思考深入、创作勤奋的摄影师是策展人的宝贵财富。同时我也看重“合适性”,即作品是否契合展览的主题和核心表达。
丽水摄影节和世界摄影人大会是国际性的摄影交流合作平台,我希望通过丽水的平台搭建可以让全世界的摄影师有更多展示机会,让观众看到更多富有社会推动意义和创新探索意识的作品。一是继续推动本土与国际交流,通过首展制和国际合作,鼓励新创作,提升专业学术性和国际影响力;二是深化文化内涵,以中国文化为根,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三是拓展其艺术教育和普及功能,通过不同形式的展示交流活动培养更多年轻摄影师,推动丽水、中国乃至全球的摄影事业发展。

丽水市摄影家协会组织开展第30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专题辅导会
为积极备战第30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3月1日,丽水市摄影家协会结合“明室”论坛第77期在丽水摄影博物馆组织开展了专题辅导会。现场座无虚席,丽水市摄影家协会各县(市、区)分会及行业协会一百多名会员、摄影爱好者参加活动。

专题辅导会现场
丽水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洪勇华作动员部署;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第十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王培权作专题讲座。在上午的讲座中,王培权围绕本届全国影展的投稿类别、投稿注意事项,历届国展入选作品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强调作品应兼具思想性、艺术性与技术性,鼓励创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独特视角与创新手法展现时代风貌。

王培权作专题讲座

洪勇华作动员部署

会员们认真学习,并积极交流
下午,与会老师围绕各县(市、区)分会及行业协会提交的投稿作品进行了点评分析,针对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进行提升和优化为参加现场活动的会员进行了深入辅导。


现场点评投稿作品
品牌活动
查看更多

公开大赛
查看更多